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发机制是什么
发布:wszy    时间:2005/06/09 9:0:0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发机制是什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科的一个常见病,发病无地域差别,其发病率为16.7/10万人,男、女发病率为1:3~4。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30岁以下占60%-76%,40岁以上不超过10%。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是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亦称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故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治好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一)血小板抗体

  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

  75%患者可测出血小板自身抗体多为IgG和IgA型,急性型时IgM多见。抗体通过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结合了自身抗体的血小板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易被吞噬破坏。

  难治ITP,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成熟有抑制作用。

  (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用51铬或111铟标记ITP病人血小板生存期仅2-3天甚至仅数分钟(正常为8-10天)。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且血流缓慢可阻留抗体被覆的血小板,因此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肝脏和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慢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并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破坏。

  (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因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故抗血小板抗体也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使其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四)其他因素

  1、雌激素的作用:慢性型多见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发病中其一定作用,可能是雌激素可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能力;

  2、抗体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毛细血管通透些增高而加重出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概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血证”、“葡萄疫”、“温病发斑”、“血瘀发斑”等范畴,是由于外感邪毒,导致阳热过盛所致;或因饮食不节、情致郁结、正气内伤,或致阴虚发病。病发时以皮肤粘膜出血为其特点。本病有实热、虚热、气虚等证型。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因外感热毒,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治疗以清热凉血为方法。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因素体气阴亏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由于正虚不能胜邪,造成热毒内蕴,留恋不去,进一步耗气伤阴;热迫血行,血溢脉外,离经之血是为瘀血,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进一步加重出血,形成循环,治疗以凉血解毒活血为方法,兼顾益气养阴。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辨证可分四型:血热妄行型,阴虚火旺型,脾虚气弱型,瘀血阻滞型。

  以上即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发机制是什么”相关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什么相关疑问的话,可以在线免费咨询我们的血液病专家。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紫癜的治疗 | 联系我们 | 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 | 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 | 儿童过敏性紫癜 | 小儿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饮食 |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 | 紫癜性肾炎 | 小儿紫癜性肾炎 | 紫癜性肾炎怎么治疗 | 紫癜性肾炎的症状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肾治疗 | sitewmap.txt | gmxzd.xml

 Copyright © 2005-2021 润生堂五世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 - ICP备案:苏ICP备13003243号-2 sitewmap.html

提示: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就诊请遵医嘱。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Baidu Map - rss - RRS - Sit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