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治疗
发布:wszy    时间:2005/06/09 9:0:0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病于2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绝大多数慢性ITP患者缺乏前驱症状或病因。本病起病隐袭、症状多变,有些病例除发现血小板减少外,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数病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和瘀班。

  慢性ITP常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各种感染都可加重血小板的破坏,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一步降低,出血症状加剧,因此慢性ITP患者应注意感染的预防。治疗应考虑病人的年龄、严重程度、预期的自然病程。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外伤,避免应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耀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量。治疗原则:①血小板数>50×10^9/L ,或>30~50×10^9/L ,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紫癜,罕见发生重度出血,常规不需要治疗,不宜用糖皮质类固醇或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②血小板数20~30×10^9/L或<50×10^9/L,伴有明显的黏膜出血或潜在出血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胃溃疡等)者,有治疗指征,可用糖皮质类固醇;③血小板数<20×10^9/L,有明显黏膜出血或有严重威胁生命的出血患者应该立即住院,行重危护理,应用大剂量静脉糖皮质类固醇治疗,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输注血小板;④经内科治疗4~6周,血小板数仍<30×10^9/L,有出血症状,可行脾切除治疗,亦根据血小板数作必要的术前准备;⑤经初步治疗(糖皮质类固醇)或脾切除后,血小板数<30×10^9/L,有活动性出血,最常推荐的治疗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糖皮质类固醇,副脾切除和其他适当的耀物。

  ITP患者的治疗选择为:第一线治疗包括口服强的松,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D免疫球蛋白及脾切除;第二线治疗为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达那唑及氨苯砜。处于调研性的治疗有蛋白A免疫吸附、α-干扰素、肝素、他莫西芬、环孢菌素及联合化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一)一般支持治疗 对急性出血严重,应注意休息,防止各种创伤及颅内出血。可用一般止血耀物如安络血、氨甲环酸、止血敏、立止血等。出血严重时可输新鲜血。采血后6小时内输入为宜,可保持80%~90%血小板活力,而采血后24小时者,其活力明显下降,一般不应采用。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耀物,其作用机理为:①可能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抑制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和(或)阻滞单核-巨噬细胞对结合抗体的血小板清除作用,减少血小板的过多破坏和在脾脏内的阻留,使血小板寿命延长;②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出血症状;③刺激骨髓造血。对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作的出血症状均有一定疗效,近期有效率达70%~90%,但停耀易复发。强的松常用剂量为每日1~2mg/Kg 30~60mg,分3次口服,肝功能较差或长期对强的松无效者可改用强的松龙。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多数患者用耀后数天出血停止,约80%患者血小板数在2周内有所上升,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小剂量(每日5~10mg)维持治疗约3~6个月。本病用激素治疗后长期缓解者约在10%~30%,大多数病例仍反复发作。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疗效与血小板抗体的浓度有一定关系;抗体浓度不甚高者疗效好,浓度较高或阴性者疗效较差。

  (三)脾切除 脾切除可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消除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适应症:①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②糖皮质激素治疗虽有效但发生对激素依赖性,即在停耀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10mg/d以上)维持者;③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怀孕6个月以内有严重出血者;④51Cr标记血小板体表扫描脾区放射指数较高或脾与肝的比值增高者;⑤有颅内出血倾向者。目前国外有主张慢性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2~3周血小板数不能维持正常者宜选折性脾切除。约70%病例脾切除后1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必须维持2个月以上者方为有效,其中2/3可达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余病例无效。无效或复发的病例术后可再用激素治疗,部分病例仍可有效。影响脾切除疗效的因素有:术前患者血小板抗体浓度较高,留有副脾,或用51Cr标记血小板体表扫描破坏血小板主要部位不在脾脏者,老年患者。出血严重者手术死亡率高。年龄小于2岁切脾可影响免疫功能(易发生不易控制的感染)。心脏病不能耐受手术或妊娠期均不宜手术。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术中出血,手术前后仍可用激素治疗。~

  (四)免疫抑制剂治疗 因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除了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外,还有抑制细胞生长和阻止细胞分裂的作用,所以目前一般不作首选治疗。治疗适应症: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②脾切除后无效或复发;③对糖皮质激素禁忌,又不适宜切脾者;④初治后数月至数年后复发的病例。通常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1.长春新碱(VCR) 1.5~2mg/次,每周1~2次,静脉滴注维持6~8小时对难治型病例较好,疗效需4~6周。一般用耀后1~2周血小板即回升,停耀后约2~3周大多数病例又可复发;也有间歇性给耀而可维持血小板不下降的报告。该耀副作用为周围神经病变。

  2.环磷酰胺 口服量为每日50~200mg;或静脉注射,每隔3~4周一次,每次400~600mg,一般需3~6周才获效果,血小板回升后再维持4~6周。

  3.硫唑嘌呤1.5~3.5mg/Kg·d,分3次口服。一般需治疗数月后才见疗效,该耀较为安全,可以长期维持治疗,但完全缓解者不多见。临床上与强的松合用,疗效更佳。

  以上即是“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治疗”相关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什么相关疑问的话,可以在线免费咨询我们的血液病专家。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紫癜的治疗 | 联系我们 | 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 | 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 | 儿童过敏性紫癜 | 小儿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饮食 |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 | 紫癜性肾炎 | 小儿紫癜性肾炎 | 紫癜性肾炎怎么治疗 | 紫癜性肾炎的症状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肾治疗 | sitewmap.txt | gmxzd.xml

 Copyright © 2005-2021 润生堂五世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 - ICP备案:苏ICP备13003243号-2 sitewmap.html

提示: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就诊请遵医嘱。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Baidu Map - rss - RRS - Sit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