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既往多数需要治疗的ITP患者首选强的松治疗,2/3的患者在服用强的松后2~4周出现治疗反应,但仅有10%~20%的患者在停用强的松治疗后能长期缓解,且有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继发感染等副作用。升血小板胶囊是纯中耀复方制剂,由青黛、牡丹皮、连翘等多种耀材制成,用于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及慢性型急性发作的血热妄行证。笔者于2004年6月~2007年9月采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润生堂五世中医门诊及住院ITP患者,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1986年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ITP修正方案诊断标准[1]。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8~69岁,中位年龄32岁;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32岁。入院时均有皮肤或粘膜出血表现。两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每日口服升血小板胶囊4粒,3次/日;及强的松1mg/Kg•d,4~6周后,血小板数上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每周减5mg,最后以每日10~15mg维持治疗3~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强的松,用法用量同观察组强的松剂量和服法。两组治疗前有活动性出血患者予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予奥美拉唑口服防止应激性溃疡,口服钙剂预防骨质疏松,口服氯化钾缓释片预防低钾血症。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接受至少16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国内疗效标准: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两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2]。
3.2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4.81,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强的松治疗ITP疗效较好。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2736,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相比有显著差异(t=4.0286,P<0.05)。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AIgG升高例数的变化:具体见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AIgG升高例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05)。
3.5 两组治疗有效患者复发病例比较: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有效患者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29.6%,对照组为60.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351,P<0.05)。
3.6 毒副作用: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测均正常。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腹胀,纳差,经对症处理后好转。2例出现轻度全身不适,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好转。毒副作用表现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4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是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体结合,导致它们在未成熟时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特别是脾脏中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上表现为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成人发病以慢性居多,常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大剂量或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期缓解率10%~20%,免疫抑制剂远期缓解率约10%左右,且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耐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只能暂时缓解,且价格昂贵[3-4];脾切除治疗是二线治疗,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其术后可能发生肺栓塞,腹腔内出血、腹腔脓肿、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上述方法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升血小板胶囊、血美安、益血生等中成耀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ITP。
以上即是“强的松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相关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什么相关疑问的话,可以在线免费咨询我们的血液病专家。
联系我们
微信:18863309851
手机:18863309851
门诊地址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城区维徐路313号-维徐路烟草专卖店斜对过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紫癜的治疗 | 联系我们 | 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 | 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 | 儿童过敏性紫癜 | 小儿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饮食 |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 | 紫癜性肾炎 | 小儿紫癜性肾炎 | 紫癜性肾炎怎么治疗 | 紫癜性肾炎的症状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肾治疗 | sitewmap.txt | gmxzd.xml
Copyright © 2005-2021 润生堂五世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 - ICP备案:苏ICP备13003243号-2 sitewmap.html
提示: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就诊请遵医嘱。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