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解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布:wszy    时间:2005/06/09 9:0:0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某些药物所致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当药物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可致血小板减少至5x109/L以下。

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抗凝血药物如肝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抗菌药如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利尿药如氯噻嗪等、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等、降血糖药如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等,雌激素如己烯雌酚、某些疫苗、某些中药制剂、某些降血脂药物、西咪替丁、铋剂、洋地黄毒甙、有机砷类等。

临床体征:

起病时间:发病时间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通常在用药后1-2周发病。服用骨髓抑制性药物的患者多在疗程后期发病,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用药24小时至7天内,少数可于服药数周至数月后发病。

症状表现:轻症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粘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症状较重者可在有出血症状的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

血小板减少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

血小板减少检查血象:出血不重者多无红、白细胞的改变,偶见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急性出血时期或反复多次出血之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减少,白细胞增高,网织红细胞于大出血后可增多。

慢性患者可见血小板形态大而松散,染色较浅;出血时间延长,凝时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凝血酶原消耗减少,凝血活酶生成不良。血小板极度减少时,由于缺乏血小板第3因子,可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寿命很短。

血小板减少的骨髓象:出血严重者可见反应性造血功能旺盛。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慢性病人巨核细胞多增高

巨核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为了确诊此病而排除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须进行骨髓检查。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紫癜的治疗 | 联系我们 | 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 | 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 | 儿童过敏性紫癜 | 小儿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饮食 |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 | 紫癜性肾炎 | 小儿紫癜性肾炎 | 紫癜性肾炎怎么治疗 | 紫癜性肾炎的症状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肾治疗 | sitewmap.txt | gmxzd.xml

 Copyright © 2005-2021 润生堂五世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 - ICP备案:苏ICP备13003243号-2 sitewmap.html

提示: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就诊请遵医嘱。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Baidu Map - rss - RRS - Sit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