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
发布:wszy    时间:2005/06/09 9:0:0

  血小板减少也常发生于新生儿,不论新生儿的月龄,血小板150109/L为正常,低于此值为血小板减少。出生时约有1-5%新生儿有血小板减少,严重者血小板<5.0109/L。

  其发病机制如下:

  1、血小板严重受损:约有四分之三的患儿的血小板减少发生在出生时或在出生后72小时内,多数是由于母亲患有各种妊娠期合并症,如先兆子痫、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宫内缺氧,引起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受损。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及其前体、原始细胞在新生儿出生时减少,而发挥促进血小板增生的激素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增高。

  2、血小板消耗增加: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因为血小板消耗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母亲的一些抗体,如同族免疫性抗体和自身免疫性抗体,可以通过胎盘途径进入婴儿体内,结合婴儿的血小板,导致婴儿血小板消耗。围产期窒息和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的过程大量消耗血小板。

  3、联合机制:当上述的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可联合作用,降低血小板。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紫癜的治疗 | 联系我们 | 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 | 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 | 儿童过敏性紫癜 | 小儿过敏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的饮食 |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 | 紫癜性肾炎 | 小儿紫癜性肾炎 | 紫癜性肾炎怎么治疗 | 紫癜性肾炎的症状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肾治疗 | sitewmap.txt | gmxzd.xml

 Copyright © 2005-2021 润生堂五世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 - ICP备案:苏ICP备13003243号-2 sitewmap.html

提示: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就诊请遵医嘱。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Baidu Map - rss - RRS - Site Map